■ 黄真
日前,科创板鸣锣开市,首批公司挂牌交易。这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在为科创板开市成功感到振奋的同时,也要更加冷静地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在融资结构上存在的比例失调。 今年上半年,我国现价GDP超过了45万亿元。同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累计为13.23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共计1.58万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11.9%,较2018年低2.8个百分点。考虑到自2018年9月起,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如果扣除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新增统计内容的不可比因素,那么根据笔者测算,今年上半年直接融资比重或可提升1个多百分点至13.1%。尽管如此,这一指标仍较2012年低近3个百分点。 过低的直接融资比重,导致资本形成的引擎严重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而过高的间接融资比重,拉长了资金链条,增加了融资成本,既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影响实体经济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又令金融风险过度集聚在商业银行体系,潜伏着金融不稳定因素,威胁到国民经济安全。 特别是,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那种高要素投入、高负债经营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随着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靠新经济和服务业拉动,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直接融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高度依赖银行或“影子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局面,通过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来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加快直接融资发展,要把重点放在股权融资上,不断提升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比重。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和以科技、知识、数据等要素为核心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但问题在于,这类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大多表现为专利、技术、商誉、平台等无形资产,且有着成长速度快、盈利不确定、股权结构复杂等特点,而银行主导下的间接融资模式和低风险偏好的信贷资金,却难以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远远满足不了这些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对于高风险偏好的融资需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才能真正发挥好金融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加快直接融资发展,必须切实把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金融运行中,资本市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保障。设置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可以说承载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的初心。随着科创板的顺利开市,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好科创板作为注册制试验田的“鲶鱼效应”,不断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切实推动主板各项基础制度的完善,努力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直接融资大发展,更好实现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对接融合,为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撑。 加快直接融资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长期资金来源的比例,大力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要切实放宽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门槛和融资门槛,积极推动养老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及外资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壮大资本市场,优化体系结构。要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相互竞争的专业化机构投资者队伍,让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扮演好市场“最后投资人”的角色。 加快直接融资发展,还必须大力加强法治和诚信建设。一个国家的融资结构,既与其文化传统有关,也与法律和政治的制度安排有关。发展直接融资,仅仅借鉴和模仿成熟市场的经验、产品、制度安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来推动形成适应现代资本市场发展的信用及信用体系。而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加强监管执法,确保资本市场走向法治市场;需要进一步强化诚信建设,切实加大违规和失信的成本,不断优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 总之,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事关中国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大局,任重而道远,必须坚定不移向前推进。俗话说,一道篱笆三个桩。完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需要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机构改革、监管模式改革等与之相配套,还需要利率市场化、银行打破刚兑、国企改革等更加宏观层面的改革来支持。相信随着科创板的推出和注册制的试行,中国资本市场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契机,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将会更加协调,创新驱动的步伐将迈得更加坚实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