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马队长讲 粮食测产的故事

版次:04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10月14日

  ■ 何林

  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咧开了嘴巴笑弯了腰。又是一个玉米测产日,马队长带领我们几个年轻人一起走进样本地块内测规取样。我们拿着样本回到农户家院坝,围坐在小小的玉米堆周围,一边手工脱粒,一边听马队长——一位有着36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农调人,回忆过去粮食测产的那些事儿——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22岁,比你们都还小几岁。那时候,阆中还没有一座大桥,乡镇也没有一条水泥路,大多是泥巴路,我们下点调查只有往返一趟班车,交通非常不便。有一次是到大垭乡保娘庙和羊环山村开展小麦实割实测,调查点距离县城40多公里。天刚蒙蒙亮我就骑着自行车出发,先是在嘉陵江边过渡船,接着一路颠簸到河溪码头,再次渡江到达河溪镇,然后一路向东继续蹬车。很多山路坡陡弯急,只好下来推行,经过4个多小时才到达大垭乡点上,到的时候已经是汗流浃背、灰头土脸了。为了让家里缺劳力的辅助调查员配合做好调查工作,我主动帮助他们干农活、做家务,整整9天时间都和他们吃住在一起。

  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是一项要求精准的工作,科学严谨的调查数据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我们必须做到,不多割一穗,不少收一粒。但调查时很多农民群众却不以为然,觉得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为了确保实割实测整个过程精确无误,在样本收割时我和调查员一起下田割麦子、在晒场打麦子、用风车除杂质。当时没有测水仪,只能等麦子晒干水分后方能称重。在样本晾晒时,我们又轮流坐在屋檐下,专门盯着农户的鸡鸭,生怕它们出来偷嘴;手里拿着一根破了口子的竹棒,随时吆喝周围树上的鸟儿;还要忍着虫子叮咬、头顶烈日及时翻晒,等割测的小麦样本晒干后,再将数据称重统计在册。就是这股“斤斤计较”的认真劲儿,让农民群众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认识,工作也逐渐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那会儿参加业务培训、数据会审汇编都要到省城去,坐班车需要12个小时以上。天不亮出发,晚上才到,两头见黑。有时延误到凌晨以后,车站旁的旅馆住满了,又不便另找住处,就只能在旅馆的洗衣房中打地铺。那个时候的统计方式方法十分具体,数据采集全靠人工,单位只有一部手摇转接电话;报表汇总都是手工,需要用算盘反复计算,到后来配备了电子计算器,感觉就非常方便了。

  马队长深情地讲述着,大家听得入了神……

  现在,国家统计事业蒸蒸日上,单位配备了公车,PDA、无人机、卫星定位等先进手段已在统计调查领域广泛运用,传送方式也实现无线网络传输,我们的调查工作不像过去那么艰辛了。但无论设备多么先进,这条“斤斤计较”的测产路还需要我们新时代统计调查人一直走下去。

作者:何林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