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美妆业尚需创新求突破

版次:06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1年10月14日

  ■ 胡洁菲 丁雅雯

  近年来我国本土美妆品牌逐渐展露头角。然而,从价格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来看,国际一线品牌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业内人士认为,两者间的发展差距,除了有产业基础、品牌厚度等原因,还在于可用原料的差距,本土品牌要想“弯道超车”,亟待在这一“卡脖子”的领域寻求突破。

  “颜值经济”催生市场机遇

  近年来,我国本土美妆品牌行业不断发展。2021年第七届天猫金妆奖现场数据也显示,“95后”的化妆台上,已有四成是国货。

  近年来,不少依靠营销“爆火”的本土品牌都稍显后劲不足。

  成立5年时间就上市的逸仙电商一度是国货的翘楚。然而,该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公司净亏损达到3.9亿元人民币。9月14日(美东时间)逸仙电商收盘价仅有4.57美元,较上市首日的18.4美元下跌逾75%。目前其市值不足29亿美元,较上市前一级市场的40亿美元估值,有了大幅下跌。

  根据信达证券今年7月的研报,2020年6月花西子的市场份额为3.42%,一年后市场份额仅占2.28%,GMV(成交金额)增速也在下降。

  事实上,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本土美妆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差距仍不小。根据Euromonitor数据,在我国,欧美品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欧莱雅和宝洁市场份额常年居于我国化妆品行业前列,占比保持在10%上下。

  此外,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排名前三的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和路易·威登,市占率分别为18.4%、14.4%和8.8%;大众化妆品市场,宝洁占据1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次是占比为8.9%的欧莱雅。本土品牌百雀羚、伽蓝集团、上海家化和上海上美分别为3.9%、3.7%、2.3%和1.9%。

  轻研发、重营销,本土品牌遭遇原料“卡脖子”

  本土美妆差的那把“火”究竟在哪里?

  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金坚说,我国本土美妆与国际一线大牌的一大重要差距在于原料。据悉,目前欧盟可用原料22620种(植物来源约1/3),可用防腐剂58种、紫外吸收剂31种、着色剂153种,而我国可用原料不到9000种,可用防腐剂52种、紫外吸收剂27种、着色剂157种。

  在化妆品功效评价方面,欧盟化妆品功效评价指南(EEMCO)包括皮肤颜色、表面形态、弹性、微循环、皱纹和平滑度酸碱度、经表皮水分流失等几十种规范;我国目前共有保湿、防晒等15种规范,其余正在制定过程中。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陈少军指出,不同于医药,化妆品有其特殊性——品牌效应特别突出,而在功效等方面缺乏刚性评价指标,这就给一些缺乏长远眼光、只想挣“快钱”的企业一定的投机空间。此外,我国美妆行业总体起步较晚,一些企业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本土企业迈入自主创新阶段

  业内人士认为,本土品牌需要足够的“产品力”才能在持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少军介绍,我国与欧盟在美妆行业可使用原料数量的差距,主要与我国长期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有关。不过,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简称“新条例”)的落地,国家明确实行原料分类管理制度,对高风险的化妆品新原料实行注册管理,对其他化妆品原料实行备案管理,未来相关差距将逐渐缩小。

  近日,继“001号”N-乙酰神经氨酸、“002号”月桂酰丙氨酸两个新原料诞生后,备受关注的化妆品新原料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国妆原备字20210003),以及雪莲培养物(国妆原备字20210004)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原料备案注册。这意味着国产化妆品原料产业进入了自主创新新阶段。

  同时,不少企业选择与国外化工巨头合作。“如今品牌方越来越关注上游供应商的内容能力,力求为自身产品定位及宣传推广在原料上找到更强的数据支撑,即所谓的功效溯源。”巴斯夫个人护理大中华区业务总监徐雅夫说,巴斯夫相继与珀莱雅、诺斯贝尔、上海家化等中国本土美妆品牌合作,也看到了中国本土品牌对于研发的热情和投入。

  “总体而言,我国美妆行业发展历史较短,产品、原料、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确实与外企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信随着我国市场进一步开放,短视和投机的企业被出清,本土企业能迎来新的机遇期。”陈少军说。

作者:胡洁菲 丁雅雯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