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票价格采集

版次:0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23年11月20日

  ■ 王璐

  近年来,居民对电影及演出票消费意愿增强,成为教育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做好规格品选取,进一步夯实调查基础是做好电影票价格采集的关键。本文结合日常采价实践,就如何做好电影票价格采集谈几点看法。

  熟悉情况,全面掌握票价采集难点

  做好电影票价格采集工作,只有了解掌握当前工作中的难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行业迅速发展采价点选取存在难度。随着市场规模扩容,外地院线进驻开拓本地电影市场,当地老牌影院相继提档升级。此外,各类剧院演出多元化发展,丰富了本地文化娱乐市场,但同时影剧院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多,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影剧院也考验着采价员的水平。

  影片繁多,如何确立代表影片保证同质可比存在难度。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有2D和3D两种视觉的影片。一般会通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官网信息披露,结合新片预告和数据报告,按照榜单排名靠前原则选取当月采集的2D和3D电影各一部进行价格监测。但实际了解发现,影片热映时间不一致,各大影院上映时间及播放场次也有所不同,具体选取哪部影片为代表规格品也考验着采价人员的经验。

  消费方式变更,线下获取电影票价格不具代表性。当前来看,观影人群多数为年轻人,而年轻人更习惯于在网上购票,这就导致网络购票的占比较大,同时网购票的平台也比较多,如何选取大众消费的网络平台进行价格监测也需调查员做好研判。

  结合实际,科学选取代表规格品

  年初注重市场考察选取代表影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实力雄厚的商圈及影院类型,最好是选择人气较旺的商圈且覆盖面较广的连锁式影院,这样可以避免年中因消费遇冷导致采价点失去代表性的情况。

  参考专业数据选取影片。参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官网信息披露评分,按照采价操作要求,选取当月热映的3D影片和2D影片各一部进行价格监测。如遇采价期无3D影片播映,可选取不同类型的2D电影代替,并详细记录替换规格品情况。

  从线下到线上监测紧扣观影实际成交价。根据电影及演出票消费实际情况,通过“猫眼”APP、“淘票票”APP和影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监测选定影院当期电影票价格。本着“同质可比”及“实际成交”的采价原则,只采集普通大众消费者单人单次消费的实际支出金额,不包含饮品、零食和观影耗材(3D眼镜)等费用,不采集杜比影院、IMAX播放厅及情侣厅等特殊播放影厅价格,不采集限时特惠及会员积分兑换优惠影票。

  立足根本,不断夯实数据质量基础

  采价员要重点学习《CPI采价操作100问》中有关电影及演出票价格采集要求,制定详细的价格采集方法及具体操作流程,将制度要求落实到位。

  制定当月采价计划,月初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影片热映时间、详细记录播放时长和影片类型,制定当月价格采集登记台账。

  按照每月采集三次电影票价格的要求,按时分时段分影院分影片登记采集到的实际成交价格并创建网采图片文件夹,确保审核数据有据可查。

  还要完善规格品替换明细。按照影片热映周期推算,一般普通胶片电影上映到下映的时间在14-18天左右,热映大片3D电影上映到下映的时间在25-32天左右,如遇上映影片热度减退导致影院每日黄金时间段(15点-19点左右)播放场次减少或停播,可考虑替换规格品,并详细记录替换明细。(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

作者:王璐
此报纸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激活报卡 购买报纸
激活成功后,该报卡号将与您的账号绑定,将不能取消或者修改
已激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