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昊
与统计结缘后,我参加了两次北京统计系统建模比赛,我所在的团队两次荣获大赛优胜奖第一名。两次比赛经历,使我实现了从“新面孔”到“老选手”的身份转换,对复杂问题的研究思维向提炼本质方向转变,并在今年的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荣誉称号。这一段破茧成蝶之旅,让我这条毛毛虫长出了翅膀,不仅系统地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收获了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 从未知到了解,从恐慌到兴趣 统计建模的目的在于挖掘数据背后所蕴藏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比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挑战性。最初接触建模时,内心更多的是恐慌和敬畏,如何将实际问题和统计语言互相翻译?对各类统计模型不熟悉怎么办?对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了解不深入怎么办?不会编程怎么办? 庆幸的是,北京市统计局精心组织了统计模型、R语言、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多门课程,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帮助学员梳理和讲解知识要点。就这样白天上课、晚上消化的学习模式开启了我的建模之路。在连续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头脑中日渐清晰,内心的恐慌逐渐淡化。此前心中的一个个问号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思考之后产生的兴趣和新的疑问,这种兴趣和疑问,促使我开始主动学习和实践。苦思之后的恍然大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更加激发了我对建模的兴趣,让我感受到了建模的魅力。 在机遇中求变,在超越中成长 建模比赛是一项团队合作项目,每个成员既分工不同,又相互合作,是考验个人能力与团队合作的综合性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选题和数据。一方面,我们希望选题能够紧密结合区情,不仅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意义,也能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和推广意义;另一方面,大数据为新时代统计生产提供了新手段、新视角,我们希望能够顺势而为,抓住新方法新技术给统计带来的新机遇,将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 想法越多、方法越新,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特别是在比赛进程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以及新老问题:编程时遇到bug而停滞不前,模型检验一致性不通过,数据结果和客观实际不衔接……每当进程被阻断时,放弃与坚持两种心态总会在内心不断博弈。这种时刻,我们小组成员就会相互打气、提振士气:“最后再尝试一下,最后再找一次原因”。就这样,我们反复体验着“在尝试中失败、在失败中尝试”的过程。经历过数个“最后”终于换来突破的那一刻,内心感到无比充实和满足。 参加建模比赛是一个需要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连续高强度的学习训练,既是对体力智力的挑战,也是对精神毅力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突破自己、挑战极限,实现自我升华。在建模训练中储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出的思考方式,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正如《光点》歌词中所写:“有过超越极限的瞬间,经历过自己的改变,走过的痕迹变成光点”。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坚持都是一个光点,再小的能量、再微弱的光也能聚沙成塔、汇成光束,点亮前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