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2007年发展回眸 □ 刘军/文
淮海地区由苏北、鲁南、皖北、豫东20个地级市组成,在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基础上,1986年召开市长联席会议成立了横向联合的经济合作区。其中,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鲁南包括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菏泽,皖北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豫东包括开封、商丘、周口。淮海经济区居全国经济东西结合和南北连接的枢纽地带,是沿海经济带和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淮海经济区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总人口1.23亿人,占全国的9.3%。 与上年比较——持续提速 2007年,淮海经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5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增速在2005年14.8%、2006年15%的基础上,又有提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9.2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978.7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5373.9亿元,增长17.0%。 工业化进程有所加快。淮海经济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0?誜48.5?誜32.5,调整为17.8?誜49.1?誜33.1。全部工业增加值69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规模以上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3.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拉动明显。淮海经济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709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5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出口总额为16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出口依存度7.3%,与上年持平(受汇率因素影响)。 开放经济逐步启动。淮海经济区抢抓资本转移的机遇,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上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逐步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7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9%;外贸依存度为12.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7%。 经济效益提高较大。淮海经济区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7元(按城市简单平均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97元,比上年增长14.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比率由上年的2.68?誜1扩大到2.72?誜1。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淮海经济区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5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贷存比由上年的66.7%提高到6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与全国比较——差距缩小 虽然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由于近几年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发展速度总体快于全国。淮海经济区发展在加速,2007年各项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大多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比全国GDP平均水平(11.4%)快3.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快5.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13.5%)快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全国(18.5%)快4.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国(25.8%)快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全国(16.8%)快1.4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比全国(23.5%)快9.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比全国(13.6%)快5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增速比全国低0.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增速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比全国快5.1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淮海经济区经济实力不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小。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GDP的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人口所占比重2.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占全国比重的6.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是全国的6.0%,两项分别比人口所占比重低3.1个和3.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均只占全国的3.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占全国的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少1808元,只相当于86.9%;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高257元,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06.2%。 产业结构劣于全国平均水平。淮海经济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0.0%,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6%,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5.6%。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1.7?誜49.2?誜39.1,淮海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6.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相当,主要问题是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 外向经济与全国差距大。淮海经济区正在培育外向型经济,目前还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只是全国的7.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人口所占比重2个百分点。在淮海经济区各总量指标中,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份额最低,仅为1.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也仅为1.3%,与上年持平。淮海经济区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外贸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1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7个百分点。 城市间比较——竞相发展 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规模相差很大,经济实力基本自东到西、由沿海至内地递减,且层次落差较明显,但近年来各城市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局面。 经济总量济宁最大。济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00亿元,徐州、临沂超过1600亿元列前三位,盐城、泰安也达到千亿元。淮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小,近260亿元,这与其面积最小、人口最少有关。 当年速度菏泽最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菏泽达到17.1%,鲁南其他六市也都达到16%以上;苏北各市均略高于15%。20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部高于全国,增速最慢的市为11.6%。 财政收入济宁最多。济宁、徐州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百亿元,列前两位,而最少的市只接近10亿元。 工业生产济宁最高。济宁工业增加值89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790亿元,均居第一;徐州、临沂工业增加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列二、三位;而最少的市工业增加值74亿元、规模以上只有46亿元。 消费品零售临沂最多。临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8亿元,居第一,济宁、徐州超过500亿元紧随其后,而最少的市仅7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徐州最大。徐州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69.6亿元,列第一位;临沂近700亿元,列第二位;而最少的市才超过90亿元。 利用外资泰安最多。实际利用外资泰安以9.82亿美元居第一,盐城8.11亿美元、连云港7.38亿美元紧随其后;而最低的市仅5000多万美元。 进出口日照最高。日照、连云港作为淮海经济区仅有的两个海港城市,进出口总额最高,日照以57.59亿美元居各市之首,连云港以32.53亿美元居次席;而最低的市不到6000万美元。 金融存款徐州最多。徐州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403.8亿元,列第一位;济宁、临沂、盐城也超过1000亿元,列第二至四位;而最少的市只有283亿元。 金融贷款临沂最多。临沂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946.8亿元,列第一位;济宁757亿元,列第二位;徐州、盐城超过600亿元;而最少的市只140亿元。 居民储蓄徐州最多。徐州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88.6亿元,列第一位;临沂、济宁、盐城超过700亿元,列第二至四位;而最少的市只172亿元。 农民收入盐城最高。盐城以6093元,领先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莱芜5915元,列第二位;而最低的市才2655元。 市民收入徐州最高。徐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5000元,领先各市;而最低的市才8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