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石楼县整合支农资金建设新农村素描 □ 郭晖 薛军╱文
2004年以来,山西省石楼县整合支农资金建设新农村,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4月,在全国三农资金整合专题会议上,石楼经验得以推广;财政部决定将石楼县列为全国26个、山西省惟一的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从2007年开始每年资助10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全新的思路 石楼县是吕梁市经济发展最慢的县。2006年,财政总收入仅有20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省、市各级累计向石楼县投入扶贫资金达2.3亿元,累计派出扶贫工作队154支,各种扶贫方式也尝试了不少,但由于受自然、生态、地理、交通等条件的制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低下,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可以说是村村需要、户户渴求;二是“三农”资金渠道多,用途分散,具体落实的每个项目和村庄都成了杯水车薪,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三是我国现行的扶贫模式中,各涉农部门都是定点、定项目下拨“三农”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往往是多点开花各结其果。 县委书记李少杰认为:“贫困县要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工作方式,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针。”针对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散平均投资效益差的弊端,该县在又好又快思想的指导下,提出“整合‘三农’资金,实施移民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新思路。但是,这又是一条踩“高压线”的路,风险极大。它不但是一次部门利益的大调整,而且又与国家一些现行的资金使用政策有所冲突,一旦有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难辞其咎。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出于对党负责、对贫困的革命老区负责,石楼县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攀登这条“华山险路”。 科学的规划 支农资金整合的形式是集中投入,集中投入的目的是提高效益,而提高效益最关键的是投得准。对此,石楼县围绕投得准、捆得紧、用得好进行科学规划:按照“进城(镇)、沿路、下山、出沟”的布局原则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校医产电讯综合配套的方针,把全县规划成“1城5镇和81个中心村”;各涉农部门都要按照这一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库,在财政部门建立项目总库,统一上报项目,统一组织实施,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计划;凡未纳入规划的搬迁村,今后不再投入任何支农资金。 这些中心村成了“三农”资金整合的“主战场”。“俺村是一个新规划的移民村,先后整合12个部门的各种资金576.25万元,建成移民房110套,移民500人;配套实施水、电、路、校等基础工程,发展了养殖、加工等产业,移民新住户在当年就人均增收200元。”教鹏焉村党支部书记周怀俊高兴地告诉笔者。 为了提高资金增值效应,该县对人力、财力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把7支省扶贫工作队、19支市扶贫工作队和所有县下乡工作队全部安排进驻中心村。把中财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危房改造资金等各种分散的资金捆绑起来,主要投向1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捆绑资金集中使用,不仅可以变分散开发为板块开发,而且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难题,出现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崭新格局。 严格的管理 为了确保“三农”资金通过整合发挥最大效益,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保证资金运行上的规范,该县在严格管理、强化监督上下工夫,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组;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建立了行政、技术、群众三级联动的监督管理体系,严把项目整合入库储备关、资金项目安排关、工程质量验收关、资金管理报账关和项目绩效考评关。由于严把了各道关口,该县整合支农资金实施的各种项目不仅质量高,而且投资少、效益高;形成了各部门聚拢资金共同进水,财政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显示出资金聚合效益,有效地防止了弱势出水和跑冒滴漏。如乔子头扶贫移民新农村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农民自筹、投劳帮工等多种形式,建房每平方米造价仅为341元,被吕梁市纪委誉为“不用审查的廉政工程”。 “要是没有县里的支持,俺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住上这样一套平房。”从山旮旯里的明岭村搬出来的移民户冯志勇高兴地说。原来,他的村子不通路、没有水,进一次城需要走10多里山路才能坐上客车。如今,他仅花1万多元,就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像这样的移民户,石楼县共有1969户、950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6%。 截至2007年,该县共整合各类资金16065万元,全部用于19个扶贫移民新农村示范点的水、电、路、讯、校、医、产的综合配套,使每一个村都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良好的示范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