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投资 3.6 亿元,建设纵贯市区东部全长8公里的赵王河公园,使昔日臭水沟成为新天地公园、新世纪公园、湿地生态保护及旅游区4个景观区。一条景观带,串起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商业中心,城市文化品位大幅提升。这是菏泽市近年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开展群众性社会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文化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秋夜,菏泽到处流光溢彩。 在菏泽大剧院广场,只见人头攒动,有练健美操的,有跳交谊舞的,纳凉的人一簇簇、一堆堆;而在赵王河新天地公园、新世纪公园,新近落成的桂陵柿叶广场,音乐喷泉随光与影起舞,纳凉观景人群川流不息,到处是音乐的世界,到处是人的海洋。菏泽城就像袅袅娜娜、亭亭玉立的少女,让人百看不厌。 文化需要载体,艺术需要舞台。2008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广纳民意,从本不富裕的财政中挤出6亿元,建设菏泽大剧院、演武楼。气势恢弘的大剧院,状如含苞待放牡丹,与毗邻而建的演武楼一起,双双成为菏泽新地标。 2010年元旦前后,国内外知名院团纷纷来菏泽大剧院演出,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的“菏泽新年音乐会”、大型话剧《立秋》、“牡丹之春”美国乡村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音乐会等等,节目精彩纷呈,一个接着一个。这些高档次、高品位的艺术演出,让菏泽人大饱眼福,尽享艺术盛宴。而演武楼承接的一个又一个体育赛事活动,带动菏泽体育运动再登新台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本设施,文化功能的作用如何体现?去年,菏泽市在着力抓好市级文化设施成龙配套的同时,重点抓县、乡两级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和达标建设,有序推进村、社区文化设施的扩张和提升。东明县菜园集投资上千万元建庄周文化广场,与庄子纪念园、庄周书画院等文化设施连为一体,成为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化游乐中心。 这并非个例,在菏泽涌现出一批像东明菜园集重视文化建设的乡镇。全市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增加,147个乡镇已有139个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 改革创新文化惠民 有形的文化载体容易建,而市场发育需要过程。人们担心大剧院、演武楼商业演出市场尚未发育成熟,会不会出现场地闲置问题? 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由菏泽市农村信用社等单位承办的大剧院落成首场中国交响乐团的成功演出,让人们看到了市场空间。 实力雄厚的企业需要自我宣传,提升外部形象,特别要请有名大团在高档次场地演出。大单位、大集团招商庆典,需要文艺搭台,观众则是普通百姓。因而,大剧院场地很快应接不暇,菏泽移动公司、菏泽市建设银行等十几个单位纷纷在此举办公益性演出,实现“有钱的单位出钱,让群众看节目娱乐”。 “自己要作自己命运的‘主人’。”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杨俊华对文艺院团改革体会颇深。近年来,这家艺术团体实行全员聘任制,以事设岗、竞争上岗、多劳多得、优胜劣汰;目光紧盯市场,不断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 《山东汉子》就是这个剧团勒紧裤带排演出的新成果。以单县农民孟昭良推三轮车千里送湘女还乡为原型,山东梆子形式排演的这出现代戏,先后获得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省、国家级大奖,三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截至目前,演出已达530场。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舞台。”菏泽枣梆剧团团长张梦龙颇为自信。枣梆是国内孑遗剧种之一,菏泽枣梆剧团实属天下第一团,上世纪80年代演出市场不景气,为生存曾转入山西钻山沟、演神戏。院团改革后,市里出台政策,面向菏泽农村的公益性演出,“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其余时间剧团拓展省外市场,远赴山西、河南等外地演出,年演出达到500多场次。现在“一级演员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较从前有了大幅提高”。张梦龙这样说。 改革出活力,改革促发展。现在,菏泽市戏剧院已发展成为下辖山东梆子剧团、菏泽枣梆剧团、牡丹青年艺术团和市演出公司,在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院团。 面向市场,公益性文化活动衍生出可观经济效益。冀鲁豫边区纪念馆免费开放,2006年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3倍。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全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直接、间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收入达10多亿元。 品牌彰显文化软实力 “菏泽经济与东部比欠发达,但文化不落后。”无论是国内文艺界权威,还是来菏泽考察官员大多这样评价。 自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制度以来,菏泽已获批国家级项目30项、省级项目60项、市级项目96项。有10人被批准为国家级项目传承人,约占全省总数的1/3,省级33人,市级113人。至此菏泽包揽全省4个第一,国家级、省级项目第一,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第一。 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历史的积淀,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牡丹城、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是菏泽文化外在表征,其背后是文化品牌作支撑,迈向产业化。 郓城宋江武校当年中央电视台《狗娃闹春》一炮走红,学校顺势而为,抓武术和文化课教学,成为闻名遐迩的武术人才输出基地,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间,先后为国内大专院校和武术运动团体,输送出3800名大学生和武术运动员,在校学生最多时高达5000多人。 借助品牌效应,学校将散落在民间的明清建筑保护性迁移开发,目前已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起明清一条街、郓城县衙、宋江忠义庙、贡院、狗娃大剧场等旅游景点。由此,郓城演武搭上泰安观山、曲阜朝圣、菏泽观花快车。同时,依托武术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起的宋江武校影视基地,已拍摄出《铁血牡丹》、《武术少年行》等5部影视作品。 今年投资2亿元改造后的曹州牡丹园,更是担负起菏泽牡丹旅游和文化产业旗舰角色。除国际牡丹节期间旅游人数较上年激增20%外,更可贵的是,依托10万亩牡丹,衍生出众多文化产品,饮食和化妆品类的有牡丹宴、牡丹香精油、牡丹籽油,欣赏类的有插花牡丹、干花牡丹、鲜切花牡丹以至骨雕牡丹、牡丹书画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始建于1985年的曹州书画院,是全国地市级建院最早,集书画研究、创作、展览、交流、收藏为一体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这里有大型书画展室,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碑廊,先后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国美协批准为书画艺术创作基地。 让菏泽人引以为荣的是这里的书画艺术交流活动。书画大师许麟庐、董寿平、崔子范、于希宁等众多书画大家曾参与该院举办的书画活动,国内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以作品在这里展出为荣耀。这就是文化品牌的魅力! 抓专业机构建设,更抓遍布城乡“草根”书画人才的培训、成长。市里每年都抽调专业书画家赴基层培训农民,而市、县频繁书画展出交流活动大大拓展了基层书画爱好者的活动和发展空间。目前,以曹州书画院等专业机构为塔尖,城乡众多书画爱好者为主体,巨野农民书画、曹县邵庄农民画等书画专业乡镇村为塔基的数以万计的书画创作、书画爱好者群体。全市拥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54名,省级30名,年创作书画作品40余万件,产值近亿元。陈新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