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共享单车运营和使用情况调查 □ 杨洋\文
今年6月,共享单车“登陆”内蒙古乌海市。围绕共享单车的使用和运营情况,国家统计局乌海调查队近日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表明,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了乌海市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但也暴露出交通安全问题,对城市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超两成使用者赞成增加投放 目前,ofo共享单车是乌海市唯一运营的共享单车。从受访者的年龄结构来看,乌海市共享单车的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16-30岁的占比58%,31-40岁的占比34%,41-50岁的占比8%。 从使用频率来看,乌海市共享单车使用频率较高,每周频繁使用的占比高达64%。其中,每天使用共享单车的占比32%,一周使用3-5次的占比32%,一周使用频率低于2次的占比10%,一个月偶尔使用的占比26%。 从骑行时间来看,以短时间骑行为主,共享单车能有效满足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其中,骑行15分钟以内的占比32%,骑行15-30分钟的占比52%,骑行30-60分钟的占比10%,骑行1小时以上的占比6%。 从骑行目的来看,以换乘代步、上下班通勤和体育锻炼为主。其中,选择换乘代步的占比30.6%,选择上下班通勤的占比22.4%,选择体育锻炼的占比27.1%,选择休闲逛街的占比20%。 从共享单车带来的社会效应来看,市民普遍认为“方便快捷”“降低出行成本”“低碳环保”是共享单车带来的主要社会效应,占比分别为38.3%、21.7%和17.2%。 从市民对共享单车的期望来看,22.7%的市民希望“增加投放范围”,18.8%的市民希望“存取更加方便”,16.4%的市民希望“加强安全管理”。 问及“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不文明行为”时,“车辆私用”“不遵守交通规则”“乱停乱放”行为被认为是主要的不文明行为,占比分别为38.3%、21.7%和20%。 膨胀扩张的“负面清单”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在构成城市一道独特风景线的同时,膨胀扩张的背后也带来了问题。 不文明行为增加运营维护成本。虽然共享单车效缓解了城市居民短途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了市容市貌,增加了单车的运营成本。少数使用者把单车停放在小区住宅楼下,甚至隐藏在楼道里,给单车加上私锁,将其占为私人所有。共享单车还成为一些人的恶意破坏对象,如涂抹二维码、车身被划伤、车胎被扎破、拆卸零件,甚至故意丢弃。有的使用者不加节制使用,认为不用承担责任,这些行为违背了共享经济的本意。 城市交通大数据建设薄弱。共享单车的交通行为数据对政府实施全面监测、协调联动、运行分析、规划建设等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可以服务于政府决策和百姓出行。ofo运营商建立了“奇点”大数据系统,以出行大数据不断优化车辆的投放、调度,提升运营效率,试点电子围栏技术,积极参与城市交通的管理。 安全责任和危险行为成隐患。共享单车的出现,对现行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比如,出现交通安全事故时责任认定复杂,难以追究责任主体。虽然APP软件会引导用户的行为,但是由于约束缺乏强制力,是否文明骑行取决于用户的素质。有的使用者随意停放单车,增加公共场所拥堵。有的使用者违反交通规则,不仅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甚至会引起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共享单车押金监管亟待规范。虽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正在探索采取信用积分等免押金方式提供服务,但是鉴于当前通过收取押金来约束用户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需要,目前收取押金仍成为主要的手段。虽然近期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用户押金、预付资金专用账户设立及专款专用、接受监督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要求,但对监管押金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规范引导城市文明交通 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增加配套设施。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得城市自行车交通成为新的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增加停放区域,引导单车合理停放。 提高市民公德意识,构筑城市文明。运营部门和管理部门应加强文明骑行的宣传,引导市民文明用车、安全骑行、规范停放,树立良好的交通习惯,提高城市交通文明程度。 加强单车运营管理,处罚违规行为。单车运营商有义务提供违法违规行为信息,配合管理部门加强城市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管理部门应加强运营商的管理和维护责任,严肃惩处违规行为。同时要利用共享单车服务企业开放的大数据系统,更好地引导城市交通。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乌海调查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