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统计局5月份农业相关数据解读农产品价格走势 □ 本报记者 张晓霞/文
正值小麦收割期,安徽省肥东县八斗中心粮库内的清粮机在高速运转,一旁载着粮食的手扶拖拉机排成长队。“今年小麦品质好,估计还能像去年一样,卖个好价格!”该县种粮大户小李开心地说,他那400亩土地收了近20万公斤小麦,比去年多了近5万公斤! 记者从5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业相关数据发现,除了粮食价格平稳运行之外,豆粕、猪肉等农产品的价格出现波动,值得引起重视。 夏粮丰收在即 粮价较为平稳 当前,华北、黄淮海各小麦主产省相继开镰,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由南到北梯次推进,“三夏”生产进入高潮。截至日前,全国已收获冬小麦19546万亩,超过播种面积50%,夏收小麦进度过半。据农业专家实地调查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现大范围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今年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夏粮丰收在即,粮价也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CPI月度报告》,5月粮食价格上涨2.4%,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7个百分点。此外,1-5月份,粮食价格涨幅均保持在2.4%-2.9%之间,走势平稳。 在去年夏粮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产量能够平稳增长,实属不易,这得益于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是政策落实到位。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今年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财政安排15亿元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支持夏粮生产。其次是防灾、减灾工作有效。今年我国主产区的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极易发生病虫等气象灾害,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深松整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避灾关键技术,加强了病虫监测,适时开展喷防作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虫扩散蔓延。另外,今年粮食主产区的气象条件总体不错,麦收“八、十、三”场雨基本到位,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别是旱地麦长势明显好于往年,这些都为夏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豆粕价格振荡 反转仍需时日 国家统计局5月下旬发布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豆粕的价格为2667元/吨,比5月中旬下跌142.4元,跌幅5.1%。从今年3月初,豆粕价格便开始走低,但基本都保持在0.3%-2.1%的跌幅,5月下旬的跌幅首破5%。据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大豆压榨利润丰厚,短期内豆粕的价格仍有下行空间。另外,受养殖企业补库需求的影响,预计豆粕价格将于7月中下旬反弹,并于8月到达高峰。 豆粕作为大豆提取豆油后的一种副产品,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期货交易产品。而影响当前豆粕价格的因素也是复杂多变的。由于预期美国中西部天气良好,有利于大豆生长,加上全球供应充裕,南美大豆产量巨大,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均被上调,大豆整体处于供应过剩阶段。同时,国内油厂压榨利润丰厚,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海关总署预计5-7月进口大豆到港量将达到2350万吨,其中5月国内各港口进口大豆预报到港707万吨,远高于4月的进口量531万吨,也远高于往年同期。预计6月进口量将达到850万吨,接近去年底的历史最大月度进口量。 目前,大约85%的豆粕被用于家禽和猪的饲养,自去年中秋节前后生猪大量出栏后,由于养殖企业利润长期亏损,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截至4月底,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至4000万头以下。目前部分生猪养殖企业已经开始恢复盈利,企业补栏意愿有所增长,但存栏的恢复较为缓慢,距离饲用需求恢复仍需一段时间。因此,豆粕后市或以弱势振荡为主,但下行速度将会趋缓,反转仍需时间。 生猪尚需补栏 价格突破不易 不同于一季度,记者注意到,5月份的CPI报告和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变动报告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3%;生猪价格14.5元/公斤,上涨1.4%。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认为,5月份CPI变动的特点之一是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前期猪肉价格低迷,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部分养殖户减少生猪存栏,导致猪肉供应偏紧,环比价格上涨2.7%,影响CPI上涨0.08个百分点。 一季度生猪量价齐跌,让人担忧“猪周期”现象是否会再度重演。3月份以来,猪价开始回温,过13元、破14元,让养猪人看到了猪市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以致3月底至5月初补栏空前的强大。但据监测,5月份猪价每周环比分别为0.73%、2.5%、2.2%和0.8%,可以看出5月以来猪价涨幅逐渐减缓。据分析,一是下游终端消费更加清淡,屠宰企业难以提价;二是上游生猪供应紧张,优质猪更是翘楚;三是5月份暴雨天气及南方强拆效应拉开南北猪价,南方快速上涨推动整体猪价,南北调运活跃后北方猪价有所上涨,涨幅较小。综上因素,猪价上涨基调不变,不过进入6月份淡季,猪价上涨放缓,供需博弈下价格实现大幅突破困难较大,养殖户应依据自身能力适当补栏。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面对农业发展的平稳态势,继续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打好粮食“保卫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国家继续增加宏观调控和重农抓农的力度才是关键之举。各方面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把握好粮油肉等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力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千方百计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