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怡凤/文
对于工业生产中的大部分行业而言,2015年的确是异常艰难的一年。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5.9%;购进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6.9%。从2015年全年看,PPI同比下降了5.2%。从PPI这一项指标,我们便能明显感受到当前工业经济所面临的压力。 PPI继续深度通缩 纵观2015年全年,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月度同比增速自去年年底的-3.3%一路下探至-5.9%,并在此后的4个月始终保持这一降幅,促使全年PPI数据形成类似L型轨迹。 当我们进一步往前追溯,不难发现本轮PPI下降周期还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持续时间较长。自1978年以来我国PPI运行曾出现过4次同比持续下降的情况,但唯有本轮下降持续时间超过40个月。 二是降幅逐步加大。本轮PPI同比持续下降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3月开始到2012年9月,PPI同比一路下降,且降幅逐月加大,从2012年3月的-0.3%一直扩大到2012年9月的-3.6%,下降势头较猛。从2012年10月起,PPI同比降幅缓慢收窄,呈波浪型走势,且底部在逐步抬高。从2014年10月起,PPI同比降幅再次加大,一直扩大到2015年12月的-5.9%。 三是涉及行业不断增多。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9%。尽管降幅与上月持平,但月度同比下降的行业却在继续增加。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中,此前一直为正增长的食品制造业、饮料业等出厂价格均转为负增长。而原本下降的行业亦无好转迹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7.3%、20.8%、18.7%、17.2%和13.9%,合计影响当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约3.7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63%左右。 四是结构性特征显著。从构成工业生产者价格的两大类价格来看,生产资料类出厂价格同比跌幅大于生活资料类。12月份,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7.6%,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5.8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4%,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个百分点。 结构性产能过剩拖累PPI 探究PPI持续低迷的原因,既有近两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工业上游能源、原材料、矿石价格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外部因素,也有我国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投资增速放缓、出口压力加大、需求增长不足等自身原因。 从外部因素看,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低贸易增长的慢车道,主要经济体经济进一步下行。美元升值、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给许多资源类新兴国家带来重大挑战,中国亦未能幸免,输入性通缩因素更是直接导致了2014年下半年以来PPI降幅的再次扩大。 从自身看,结构性产能过剩则是拖累PPI持续下行的主要原因。深入观察PPI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其结构性特征非常明显。在工业品出厂价格30个大类中,有21个降幅低于平均水平或有所上涨,降幅较大的主要是与煤炭、石油开采和加工,以及黑色冶金有关的若干个行业。因此,拖累PPI持续下行的原因显然不是“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产能过剩。 对此,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结构性的过剩产能,一方面是部分产业重复投资、一哄而上,其中不乏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如汽车、光伏等产业;另一方面是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产业,不仅过剩,还对资源环境产生破坏。2015年的PPI数据,恰恰反映出这些问题。以汽车产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23个省市都将汽车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的相对过剩,年初汽车业产销数据首现“双降”便是明证。 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在PPI走势持续低迷之际,中央近期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可谓正当其时。“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工作重心由需求端转向供给侧,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可谓真正找到了当前工业经济的症结所在。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或将对未来的PPI走势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未见显著好转、出口仍然低迷的情况下,尽管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提升,但通过去产能能够有效促使供求关系逐步实现平衡,并最终引发价格止跌回升。 当然,在淘汰部分过剩产能的同时,还应继续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毕竟,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智能家电等诸多领域,我们的有效供给依然不足,我国目前还有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和需要脱贫的对象,远没有达到物质极大丰富、不需要、用不了的程度。只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切实改进和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同时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打造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真正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