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琳\文
上周三,中国经济交出了前三季度的成绩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今年上半年一直令人揪心的民间投资增速终于出现了止跌回稳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5%,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9月增速回升幅度较大,增速比8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结束了自去年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颓势。 从整体情况看,民间投资增速回升,经济大环境(尤其是工业环境)的改善和政府加大改革的力度这两个主要方面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4%,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值。 当前,民间资本更多地流向了工业技改、装备制造、水利环境等转型升级类投资,产能过剩和“两高”行业民间投资下降。前三季度,浙江省丽水市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2%,拉动民间投资增长2.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服务业等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类投资均高于民间投资增幅。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投入到技改的大潮中,广东中山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8.3%,民间投资占比超七成,装备制造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领跑全市。 在优化投资结构方面,安徽省突出表现为民间投资和技改投资占比提高。前三季度该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8%,高于全部投资增幅5.4个百分点,占比72.5%;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4%,占比24%,反映产业升级逐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海民间投资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1%,较上半年5.3%的增速有较大幅度回升,这得益于上海结构性调整效果的显现。在结构性调整中,市场环境和市场机会的信息透明度都得到了提高,也有助于上海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判断,而民企自身也会自找出路,其投资能力最终还是会流向社会。事实上,上海民间投资的累计增速从5月份以来呈现企稳回升的趋势,民间投资已先于全国复苏,后续期望有进一步的好转。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市场环境在逐步好转,企业利润在逐渐改善,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在持续提升,这都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民间投资的热情。 另一个刺激民间投资活跃起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政府加大了改革的实施力度,加大了对民间投资支持的力度,相关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 今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国务院先后组织了两次针对民间投资的专项督查,尤其重要的是以“放管服”为重点,破除了制约民间投资增长制度的限制,并对做好民间投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从民间资本进入渠道到相关的金融、土地、价费、税收等方面,均提出了多项针对性极强的扶持政策,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行业。比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加大了对民间资本的信贷支持力度;在用电上,支持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从价格、收费、以及财税等方面,完善了对民间资本进入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行业的支持政策,这既对稳增长、保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作为经济晴雨表之一的税收,近来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国家税务总局分析称,进入8月份,重点税源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大幅加快,达到33.5%,今年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投资增幅。其中,电力、航空、电气机械等行业民营企业投资更是快速上扬,成为带动民营企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有数据表明,1-8月份,重点税源民营企业外购用于增值税进项可抵扣的固定资产金额同比增长10.2%,这说明国务院5月份对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之后,重点税源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止跌回稳态势。 诚然,民间投资增速与其他领域的增速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因为产能过剩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而且出口的压力也仍然较大,尤其是投资增速目前仍呈下降趋势的东北地区。因此,在巩固已有的成绩外,还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关于民间投资相关政策落实的力度,重新唤起民间投资的巨大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