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琳\文
时下,伴随着移动支付日益深入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移动支付相关的电信诈骗案件呈持续高发态势,层出不穷、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法着实令人防不胜防。近日由中国银联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伴随着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风险形势日趋严峻。不仅遭受欺诈的用户比例有所上升,受损金额也持续走高。 在该调查回收的逾9万份有效问卷中,约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发生过损失,较去年上升11个百分点;而在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近三成的欺诈损失金额高于2000元,较去年增加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等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诈骗手法。其中,遭遇过木马链接短信和骗取短信验证码等支付欺诈方式的持卡人比例分别达到63%和51%。 由此来看,利用移动支付实施电信诈骗,俨然已成为不法分子新的“生财之道”。在这种背景下,隐藏在移动支付背后的安全隐患也让广大用户忧心忡忡。在日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组织开展的相关调查中,安全隐患是目前移动支付用户所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当前国家大力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态势之下,移动支付相关的电信诈骗案件缘何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用户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仍然较弱。 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中国移动安全市场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显示,46.8%、41%和35.3%的手机网民用户在使用社交软件过程中有“长期开启个人定位”“点开未知跳转链接”和“对开展活动的APP授权个人及好友信息”等威胁信息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习惯无疑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实施诈骗的可乘之机。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移动支付领域尚存技术漏洞、监管缺位以及打击难度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诈骗案件发生后的追损难度较大。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转账被骗类案件为例,因受损金额不足以立案而无法追讨的受害者大有人在。在这种背景下,较低的违法成本也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者的投机心理。 因此,面对移动支付当前所面临的安全“瓶颈”,一方面广大移动支付用户应当提高防范诈骗的意识与能力,防患于未然,特别是要针对中老年、农民工等易受骗群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电信诈骗类新型犯罪的识别与应对能力。据《2016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在自行承担全部诈骗损失的消费者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据较大比例。而另一方面,通信管理、公安等相关部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通力合作,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电信诈骗追损机制,不能因涉案金额较少等原因而一味听之任之。唯有如此,才能为移动支付实现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发挥出移动支付之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