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张梦洁/文
“今年是整个经济发展当中,各类经济主体获得感比较强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邢志宏日前就2017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时,如是评价当前经济态势。 体现在工业企业主体上,今年其获得感更是明显增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3%;2016年,工业利润同比增长8.5%;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利润增速再比2016年全年加快14.3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实现由降转升、增长提速的跨越式转折,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效益持续的良好态势。 上游行业效益改善明显 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2.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4.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利润同比增长27.7%,增速比8月份加快3.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保持明显加快势头。 此外,衡量工业企业效益改善的其他分项指标,也同步呈现出好转迹象。从利润率看,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7%,同比提高0.51个百分点,重返“6”时代;从减亏看,1-9月份,亏损企业个数同比减少3.4%,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18.1%,扭转了上年同期亏损企业增加的局面。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供需关系稳步改善,工业经济运行平稳,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解读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行业结构来看,上游行业效益改善最为明显。其中,1-9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倍,增速比1-8月份加快11.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38.4%,增速比1-8月份加快5.5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9.4个百分点,增速比1-8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加快4.9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7.9%,增速比1-8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7.1%,增速比1-8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 价格回升推动利润改善 工业企业效益的改善,受价格回升和成本下降双重驱动影响。一方面,在工业产成品价格上,此前从2月高点(7.8%)持续回落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在近两个月出现小幅回升,9月单月,PPI从6.3%加快至6.9%,进而支撑了工业企业利润改善。 比如,在如上所述的上游行业中,1-9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7.2倍和1.2倍。 另一方面,由于出厂价格的改善好于购进价格,降低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扩展了盈利空间。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8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5%,涨幅比8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因出厂价格上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约6526亿元;因购进价格上涨,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约5164亿元。收支相抵,利润增加约1362亿元,比8月份多增加约89亿元。 盈利改善仍有可持续性 不过,市场对此也有担忧情绪,因为从中长期来看,企业效益改善更多是受价格回升拉动,这种工业盈利改善的状况,未来是否可能会随着价格波动而难以为继? 事实上,仔细观察价格回升的工业行业不难发现,主要上涨的行业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受益行业,由于去产能缓解了产能过剩的矛盾,从而使得供求关系改善,进而带动价格恢复性上涨。 反映在数据上,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继续显现。去产能方面,截至7月底,钢铁去产能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28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去杠杆方面,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7%,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1-8月份,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28元,同比减少了0.29元。 得益于此,1-9月份,钢铁、煤炭行业生产出厂价格水平同比分别上涨29.4%和35.6%,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也比上年同期回升3.5个百分点,达近五年最高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因此,从带动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进,未来工业企业盈利改善仍然具有可持续的基础。申万宏源日前发表研报预判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产业集中度提升也有助于企业利润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使得企业利率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在当前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