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鄢来雄北京报道 “中国经济还没有开启持续反弹的新周期,经济新常态还远没有结束,但中国经济新常态却步入到了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在11月26日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2018)”上,代表课题组发布论坛主报告《新常态迈向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时表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将面临与过去5年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矛盾。 报告认为,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触底企稳基础上的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力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 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 报告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的、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三大特征:一是经济企稳但难以快速反弹,稳中趋缓可能是常态;二是风险有所缓和但警报并没有解除;三是经济结构虽有所优化,但面临政策退出的冲击。 这些特征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开启持续反弹的新周期,中国经济新常态还远没有结束,但中国经济新常态却步入到了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将呈现以下运行特征和运行规律: 一是经济增速将从“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转向“稳中趋缓的调整期”,增速换挡的力量将从“趋势性力量”与“周期性力量”的叠加转向“政策性退出”与“趋势性力量”的叠加。 二是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转变。 三是动力转换将从过去的“政府扶持与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渡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期。 四是经济政策将从“持续扩张期”步入到“渐进退出期”。 五是世界经济将从过去10年的“长期停滞期”步入到“低速复苏与政策退出期”,中国贸易顺差将从过去的“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稳定期”,资本账户将从“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对平衡的波动期”。 六是金融周期将步入下行期,风险释放更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七是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制度红利的构建期。改革的模式将从以往简单的“就市场改市场、就经济改经济”转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建构,通过权力重构、行政体系改革和社会改革来奠定经济改革的权力基础、行政基础和社会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行政体制改革加速和社会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 八是经济发展将迎来“高成本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能是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报告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没有触底企稳之前,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积极的定位不宜改变;鉴于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经济的韧性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8年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应当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