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晓霞/文
“往年过春节,到处都是放鞭炮的,碎屑满地,我们一般从除夕夜就开始扫炮皮,一扫就是一宿。今年着实轻松不少。大家新年一出门,看见干净整洁的街道,心里也敞亮!”环卫工人一席话,道出今年不少城市绿色、环保、无烟的春节“新年俗”。 狗年春节,各地陆续推出“禁燃禁放令”:北京时隔12年新修订《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收紧”烟花爆竹燃放政策,严格执行“限”改“禁”;天津外环线以内迎来第一个“不闻鞭炮声”的春节;雄安新区也实施了严格限制燃放的规定;等等。据公安部统计,2017年全国实行烟火爆竹禁放的城市已有444个,出台限放政策的城市有764个,今年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部分市县出台规定,对在禁止燃放烟火爆竹的区域、地点燃放的个体,由公安机关责令其停止燃放,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以拘留、警告、教育、罚款等处罚。记者在家乡山西省朔州市度过了人生第30个年头的春节,也是第一次过了一个没有爆竹声、没有旺火的年。 作为中国人最熟悉、最传统的祈福仪式,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项“旧年俗”,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开业庆典、乔迁之喜,人们都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喜庆。但殊不知,在一声声烟花爆竹震耳欲聋的巨响背后,却潜藏着重重危害。烟火爆竹制作原料往往含有硫、硝酸钾、木炭粉等,为了燃放时颜色各异,还掺有镁、铅等重金属。燃放时,一方面会产生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另一方面还会产生PM2.5、PM10等大量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混合飘浮在空气中,对空气污染相当大。除此之外,“一家燃放,四邻不安”,放爆竹时产生的大量噪音,会影响邻里的生活和休息;燃放后产生的废弃物,不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产生大量垃圾,还会加重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火灾隐患、炸伤、烧伤等事故,也是其无法预估的“副产品”。 而现在“禁燃禁放”之后,鞭炮声少了,污染和安全隐患也随之减少,不仅为空气“减负”,也为健康“加码”。环保部数据显示,2018年除夕夜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明显好转,PM2.5最大时平均浓度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城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除夕爆竹屑比去年减少了135吨。除夕夜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五成,正月初一更是同比下降了77.1%。除夕当天因燃放烟花爆竹致伤人数同比下降42%,火情同比下降52%,实现了五环路内“零伤情”“零火情”的预期目标。 春节期间,上海市静安公安分局推出的沪语童谣版禁燃禁放主题曲《不放不放2》,从居民社区唱到了商务楼宇,不仅社区阿姨爷叔会唱,连外籍志愿者们也会用“洋泾浜沪语”唱起“勿放勿放做榜样”。今年已经是上海实行烟花爆竹管控的第三年,而且也实现了连续3年禁放区的“零燃放”,大部分居民不仅早已习惯了安静过春节,更是尝到了“禁燃禁放”的“甜头”。 相关人士介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市民在节庆时燃放烟花爆竹的热烈程度,较我们有过之而不及。但自1967年香港实施禁放,半个世纪以来,其过年过节空气清新,街道清洁,火警锐减,市民已不复怀念过去污染环境的所谓“节日喜庆气氛”。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进入北京公众视野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30年来,从“禁”到“限”的调整轨迹几经更替。如今,以喜庆祥和、清新整洁、安全有序的“禁燃禁放”崭新面貌,迎来新的一年,也必将以此为起点,把这种清爽恬静的节日氛围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