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实习记者 陆佳卉/文
七月,正是“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的季节,高温天气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抗热力”,也促进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旅游消费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7.9%,同比涨幅达4.4%,涨幅较上月均有所扩大,反映出暑期旅游消费市场日趋火热。 持续的高温天气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据中国气象局统计,7月全国平均气温达22.9℃较往年同期相比偏高1℃。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势汹汹,全国有9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辽宁本溪等24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炎热的天气,让“避暑行”成为热门消费主题。7月25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共同发布的《2018年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以下简称《报告》),76.1%的老年受访者有避暑出游意愿。不难理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如今的老年人除看书、下棋等娱乐活动外,也不断尝试着旅游、音乐会等更趋多元化的娱乐活动。避暑行兼具躲避高温和休闲娱乐的双重优势,因此也成为了老年人们的“新宠”。此外,七月也恰逢暑期,学生出游的大规模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消费的增长。上述《报告》显示,63.1%的受访学生表示在6-8月有出游计划。从避暑行目的地来看,昆明、丽江、贵阳等城市人气居前,成为避暑行的热门目的地。面对高涨的出游意愿,各大商家也紧跟消费者需求,推出漂流、划水、海上冲浪等一系列“清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暑期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避暑行逐渐成为热门消费主题,其市场正日趋规范,避暑的选择也更为丰富,景区所能满足的消费点与日俱增。但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到,随着避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消费热度的持续走高,消费者对于避暑行的需求也不断提升,避暑旅游市场将走向更加细分化、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消费增长,不仅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更会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在拉动就业、带动经济圈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应考虑如何优化旅游消费模式,为旅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注入“新血液”,从而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