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雄\文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间投资一举摆脱过去两年的低迷走势,持续回暖。1-7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而且,今年以来民间投资的各月累计投资增速也都快于去年同期。专家分析认为,民间投资持续增长,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政策利好不断涌现以及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民间投资持续回暖 今年以来,各月份民间投资累计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领先优势逐月加大。一季度、上半年和前7个月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高1.4个、2.4个和3.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地方民间投资持续回暖。在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多地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升,民间投资增速普遍跑赢同期整体投资增速,且多数省份民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陕西、福建、湖南等地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其中,陕西民间投资增速达24.2%,较上年同期加快20.8个百分点,创2015年以来新高。福建省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2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3.9%;同期,湖南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7%,增速比全部投资快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9.2个百分点。 此外,安徽、青海、浙江、广西、湖北、四川、江苏等省份民间投资增速均在10%以上,而同期全国民间投资平均增速为6%。江苏省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5.3%。 上半年天津市民间投资虽然同比下降3.9%,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了20.2个百分点。 多因素支撑民间投资持续增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张虎教授以湖北的民间投资回升为例分析说:“企业家信心回归,投资意愿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带动了民间投资复苏。” “从短期来看,企业盈利的改善和预期企稳是引导民间投资扩张的重要动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过去两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直接原因在于预期的不确定和投资回报率下降。同时,各地过去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大量做“减法”,加速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对传统领域的投资形成了制约。随着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打造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就需要依靠投资做“加法”,这也必然会带动投资增长。 资本都有逐利性,民间资本对市场的嗅觉更为灵敏。当市场环境趋好的时候,民间投资增速往往较高,投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极为重要。 “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促进了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民间投资的准入门槛明显降低,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为民间投资的增长创造了有利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今年以来,我国旅游、文化、信息、养老、健康、体育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张,汽车、住房等传统消费领域热度不减。需求的增加也为民间投资增长创造了空间。” 民间投资频迎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在今年以来的民间投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虎认为,未来民间投资还有条件延续这种回升的态势。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巩固民间投资向好势头,“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这也有利于降低整个政府的债务负担和债务率”。 为进一步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激发经济活力和动力,7月23日和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相关部署,传递出重大利好政策信号:会议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三大举措。 一是下更大力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门槛。聚焦补短板、扩内需、稳就业,在环保、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方面,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一大批商业潜力大、投资回报机制明确的项目,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控股。 二是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帮助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难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是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尤其是营改增等减税措施要抓紧到位。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传导机制,采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缓解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各项政策利好和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民间投资有望持续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