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琳北京报道 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了解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与运营情况,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开展了养老机构发展现状与需求问卷调查,并发布相关报告。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呈现机构发展迅速、床位供给基本充足、养老服务趋于多样等亮点,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养老机构床位供需不平衡、机构对从业人员吸引力不足和盈利难等三大突出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365家养老机构地域分布呈现内少外多的特点,其中郊区机构数量最多,占比58.6%;核心区结构数量最少,占比9.9%。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机构建设迎来快速发展。从成立时间来看,71%的养老机构成立于2000年以后,其中,“十二五”以来成立的机构占比超过4成。此外,从机构性质看,分别有54.1%和41.1%的民办和公办民营机构成立于2011年以后。 整体而言,北京市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较为充足,提供的养老服务趋于多样。调查中,在问及“本机构目前的床位数能否满足需求”时,86.0%的机构表示床位能够满足需求,且表示床位富裕的机构占比为44.9%。从床位性质看,86.6%的机构表示生活型床位数能够满足需求,78.1%的机构表示护理型床位数能够满足需求。在问及“本机构接收老人需提前多长时间排队”时,80.0%的机构表示接收老人不需要排队,16.4%的表示排队时间在半年以内。从机构性质看,民办、公办公营和公办民营三类机构表示不需排队的比例分别为82.8%、81.8%和72.2%。 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来看,365家机构中,9成以上包含生活照料、膳食、医疗、休闲娱乐和老年护理服务,7成包含委托和心理/精神服务,5成以上包含教育、安宁、康复保健服务。服务种类按地域由内向外递减,且民办机构服务种类多于公办机构。此外,还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其他服务内容,如协助医疗、陪同就医、安全保护、居室卫生、购物、通信、物业维修等,以满足不同老人的差异化需求。除此之外,调查显示,95.6%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方式为“与其他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占比超过7成。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发现,城乡养老机构床位供需不平衡的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分区域来看,中心城区“一床难求”和郊区空置率高并存。调查显示,在接收老人时,核心区50%的养老机构需要排队,占比分别比中心城区和郊区高28.3个和36.0个百分点。 人才匮乏是困扰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一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在问及“本机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时,70%的机构选择了“招工难、人员流失率高”,在所有选项中位居首位。 除此之外,养老机构的盈利状况同样堪忧。调查显示,365家机构中,近半成养老机构尚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盈利诉求更强的民办机构运营压力更大。从总体来看,有47.7%的受访机构表示“亏损”,46.3%的表示“盈亏平衡”,仅有6.0%的机构有“盈利”。从机构性质看,民办机构的亏损面明显高于公办机构,有52.5%的民办机构表示“亏损”,分别比公办公营和公办民营机构高16.1个和5.8个百分点。从区域看,机构亏损情况基本呈现由内向外递增的趋势,郊区亏损比重最高,为50.5%;核心区和中心区亏损比重分别为44.4%和43.5%。 据悉,本次调查共调查养老机构365家,占北京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