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之妙
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画家刘万鸣在他的一本画集自序中倡言“画贵有己”,并于他的创作实践之中身体力行。“己”者,实即“心”也,也就是千年前米友仁提出的绘画乃“写心”之论;而更早的唐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百年来亦为许多画家奉为圭臬。这都说明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真理——没有哪一位画家能不体会到,当他去描摹外界物象时能没有自己心灵的参与。说到底,画家的“师造化”,根本上也是一种心灵活动的创造行为。正因如此,刘万鸣在画的题跋中指出,“画不贵形似而在笔墨之妙”。此乃恪守了古人提出的“不求形似”的原则。刘万鸣懂得,描摹外界的物象(师造化)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艺术(绘画)所要表述的真正内容,乃“借”造化之“皮毛”,以载荷“笔情墨趣”——作者心灵的“自我表现”、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感”。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说真正懂得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真谛。 刘万鸣的画具有与古人不同的“创新”面貌,但又不背离传统的正道。他的人物画“变形”十分突出,其神态轻松自如,笔墨线条清新隽永,洋溢着文化气息,符合了宋邓椿所倡导的“以文入画”的绘画美学思想。他的画背景或简或繁,或画郊野,或画书斋,但都追求表达一种“境”而不是简单的“景”,使观者领略并感受到一种平和安详的境界,一种浓厚的书卷博雅之气。他画走兽多画猿、猫、鼠等神态诡异,透出精灵野逸之气,似被赋予人之气质、人之风骨;背景处理,干笔皴擦,虽寥寥数笔,却深邃不可测。笔法从虚谷或新罗的“笔墨”中汲取了一定的营养,但却不泥古守旧。他的花鸟画,善画山禽水鸟,也略有“变形”,背景主题不求层次却主次分明,鸟与背景安排得巧妙自然。粗笔细笔兼而用之,“粗”至行草用笔,磊落自由,大气磅礴。“细”至小楷行笔,刚劲遒娟,谨细入微,柔情绵绵。至广大,尽精微。他既能画丈二、丈八巨幅通达之画,也能画方寸精密之小品。大而不空,小而致远,耐人寻味。他画古柏寒林,大笔写粗干,小笔写细枝,开合相宜,阴阳得体。他画禽鸟走兽,散锋、偏锋、中锋、笔尖、笔肚、笔根乃至笔杆活而用之,出神入化。 自古至今,中国花鸟画由于时代条件所限,细笔画多表现自然之精微,一花一叶、一虫一草,粗笔画多表现折枝,表现金石韵味等等。巨幅深境悠远山水画境界在花鸟画中尚不多见,明人林良、吕纪等虽以全景式构图有大作产生,但在笔墨意境的营造尚存在欠缺,似乎更强调景致物象的叠加累积。大气象的花鸟画在中国画史中比起山水画要逊色得多。刘万鸣的花鸟画注重深入生活,探究物理,写万籁自然,抒盛世情怀,通过精粹的笔墨和巧妙的构思对景造境,以学养体悟其详略形态,写生重活脱,工意并重。他不求华饰,创作了大批巨幅之作。画境气象萧疏,烟林清旷,雄奇豪迈,荒寒壮美。以花鸟画之面貌传达出山水画之气象,独创一派,难能可贵。他所追求显现出的荒寒之境界,在当代中国画坛引人瞩目。 细品刘万鸣的画,可以发现他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又坚持了区别于古人的时代新貌与个性特征。他承接宋元又发展宋元,更重要的是他把宋元绘画的气象向前推进了一步。绘画的发展如同接力,更需要有艺术使命感的人去承接去完成。这又是他十分难能可贵的一面。 常言道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画亦如是。观万鸣的画,如见其人——画面的意境隽永空灵,设色淡雅;用笔干湿相宜,用墨深浅得当,表达了一种平宁、和谐的心态,充分体现了他“画贵有己”的艺术主张。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教授、书画鉴定家 徐书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