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舟\文
剧团排戏有响排、彩排之分。顾名思义, 响排得带着动静,演员和乐队两家合排,不穿服装,不化装;彩排得带着颜色,穿戏服,化好妆,彩排是正式演出前的最后总排练。 彩排是很要劲儿的,之前的所有努力都要在此“出水才看两腿”呢。之后能不能公演也要在这一锤定音。 特别爱看响排、彩排,觉得比实战还实战,演员和乐队都知道这是一大关,特卖力。但是台下静悄悄地,没有喝彩叫好的干扰,特聚神儿。 一个周六的晚上,在国家京剧院的人民剧院排练场,看了一场京剧彩排——《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简称《大探二》。这是早就想看的京剧名戏,戏里老生、花脸、青衣并重共舞,戏迷们有一句津津乐道的老话:“要想听,二进宫”。 《大探二》说得是:明初,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太子之母李艳妃暂理国事。李艳妃之父李良起意篡位,定下一计:约定暂代皇帝,等太子长大成人再还政。李妃欲从之,李良又命文武百官签字画押。老臣徐彦昭识破奸计,出面阻止,并号召其他官员拒签,但只有兵部侍郎杨波支持徐彦昭。朝堂上,徐杨二人力谏不可让位,李妃不从,将二人赶出朝堂,声明永不录用。李良原形毕露,将李艳妃打入冷宫。徐彦昭夜探皇陵,在先王灵位前感慨万分。杨波数子领兵勤王。徐杨到冷宫救出李妃。 坦率说,我辈从“文革”那阵狂飙“飙”过来的人,对京剧最熟的还是现代京剧,主要是那些样板戏。这些戏的内容基本是“三突出”创作原则的产物,人物都是无产阶级的高大全类典型,和传统戏毫不搭界。过去对老戏批来批去,其实批的啥不甚了了,因为根本没看过,俩字——瞎批! 基于此,这次看彩排是带着剧本来看的,毕竟不像传统戏的铁杆戏迷对老戏内容耳熟能详(唱词和道白彩排不打字幕)。彩排现场的台下,比剧场的公演时要亮堂很多,所以看剧本很舒服。不知道的可能还会以为这家伙一本正经拿个本子,可能是个导演之类的人物。想着不禁惭愧。 其实传统戏是相当耐看的,关键是得看进去。主旋律也基本是劝人向善、精忠报国的。《大探二》就是告诉人要厚道,不是自己的位子不要垂涎三尺据为己有;还有做忠臣要有勇有谋,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等等。至于所谓封建糟粕,且当时代氛围烘托着看,不必较真地带着有色眼镜或闭目塞听。谁也难以脱离自己的时代,戏如人生理亦如是。 看老戏要静看静思,别急急躁躁,可以翻来覆去地看,味道在于品。不像那些福尔摩斯、007、无间道之类,悬念一揭晓,再没啥看的了。 《大探二》的情节并不复杂,好看的是那精彩的一招一式 。京剧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步,且这些程式融会贯通、变化无穷、美不胜收!和内容相比,这是更为耐看的,当然形式离不开内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看彩排不同于公演的是,公演,台下是黑压压的观众和热热闹闹鼓掌、喝彩;彩排,台下是寥寥几个审看的行家、领导,和采集影像资料的摄像师、摄影师。当然我是蹭看不算数的。 戏间,大约有8点多了,接到一朋友的微信,说自己正在单位陪领导加班,从下午两点半开会,到现在晚8点多了,饭还没吃。我回信:“你是配角,小角色,领导没吃你当然得陪着不吃,必须的!”顺便,我把彩排现场看到的景象发微信描绘了一下:“正在国家京剧院看彩排,全场敬业氛围令人起敬。大演员小龙套,绝对丝丝入扣一盘棋,不分谁陪谁。院长于魁智在现场,或端坐观看或记录什么或手机拍剧照,不知道的看不出是院长。总的感觉一切围着台上转,行家的眼光无处不在。” “羡慕,戏里戏外皆精彩!”朋友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