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主明
谚曰:七九八九,杨花看柳。眼下正是看柳时节,浉河两岸的垂柳,新芽满枝,被和风吹拂,扭动细腰,跳起了婀娜多姿的摇摆舞。 我沿着亲水平台漫步。阳光金灿灿的,照耀着苍翠的山峰,起伏的轮廓,隐现出一条逶迤的金边。风从山坡吹来,一阵阵地挑逗着垂柳细枝,目所能及的柳树,先后都动了起来。 附近树上,传来了 “布谷布谷”的鸟叫。远处,跟起 “布谷布谷”的和声。是传递春风的信息,还是春心萌动的呼唤?不可而知。河面有水鸟追逐嬉戏,不时带起一道道银波。几只白鹭被垂钓者抛竿动作惊飞,贴着水面,落到彩虹桥那边去了。 风从河面刮来,带着水汽,绵绵的、柔柔的、甜甜的,有丝丝凉意,但不觉冷。从岸上刮来时,有股子浓浓的梅花香。那是红梅的味道,不是腊梅。我家栽有红梅和腊梅,每年腊梅黄颜未尽,红梅已经艳红。闻多了二梅的香气,现在能够清晰分辨出二者的区别。 年复一年,梅香没变,变的是河中的水汽。曾经的浉河,在枯水时节,水带腥味,有时是臭味,在河边散步,闻着刺鼻,很不舒服。 那年代,河上有几座又窄又旧的小桥,只能通行行人与自行车、架子车、三轮车。郊区菜农从城里挑着粪桶,或者拉着粪车,满载而归,必经此桥。我见过多次,行人与之迎面相遇时,有人侧身掩鼻,一呼而过。一家一户粪池的气味,也常常被风吹到河边,足以压倒春天的任何花香,抢占了在河岸散步者的嗅觉。 而今,昔日的菜地没了,用以发酵沤肥的粪池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整洁的马路,一排排行道树,一条条绿化带,一个个街头小游园。河床清淤,雨污分流,多数腥臭排污沟被切断源头。河底清淤,河岸护坡,河上架桥,岸边修路,路旁栽树种花,沿河带状公园基本形成,为穿城而过、蜿蜒东去的浉河系上了色彩斑斓的腰带。 不知不觉,走到了浉河公园。这是信阳市第一个公园,始建于30年前。前身是乱石嶙峋,堆圾成堆的地方。岸边合抱粗的垂柳,那是20年前栽的。当时提出了治理浉河,建设沿河带状公园的概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治理浉河,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市民生活,一张蓝图,一个方向,有继承,有创新,有发展。 一阵和风,从对岸送来《走进新时代》的歌声。这歌声从天伦广场传来。那里每天都有男男女女聚集在树荫下,演奏乐曲,放声高歌。还有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蹦蹦跳跳,尽情玩耍。有的打陀螺,有的放飞风筝,有的拉家常……杨柳风暖着一个个面,暖着一颗颗心。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揪心,为扶贫攻坚而担忧。如今,些许愁绪好像被杨柳风吹得烟消云散。晴空万里,有阳光的喜悦;细雨绵绵,有庄稼的期盼。无论雨晴,在杨柳风中,温暖才是主题。有了温暖,便有了乐在眉梢,喜在笑颜,甜在心间。
|